<
>
1 2 3
您的位置:首 页 > 党建文明 > 正 文

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开展践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先进事迹 学习宣传活动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0-11-25 10:34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T|T
甘林科函〔2020〕613号


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开展践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先进事迹
学习宣传活动的通知


各市(州)林业和草原(林业)局,局直各单位,局机关各处(室):

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关于开展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先进事迹学习宣传活动的通知》(林宣发〔2020〕93号),公布了包括我省郭万刚腾格里沙漠南缘生态治理事迹在内的12个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先进事迹(见附件),在全国林草系统开展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先进事迹学习宣传活动。为进一步做好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推动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们做好林草工作的根本遵循。全省林草系统要结合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先进事迹,进一步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全省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先进事迹

全省林草系统干部职工要以身边典型、行业模范为榜样,深入学习12个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先进事迹,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实践。要学习他们的感人事迹,大力弘扬忠诚事业、用于担当、不畏艰难、接续奋斗、久久为功的崇高精神;要通过学习宣传先进典型,鼓舞干劲和士气,激发做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豪感,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全省林草事业建设。

三、广泛开展宣传活动

一是利用网站、微信、微博等自有媒体和宣传橱窗,设置宣传专栏广泛开展宣传,掀起宣传高潮。二是局系统各级党组织要结合主题党日,开展专题学习和宣传;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学习,开展主题党课;普通党员认真学习,撰写心得体会。三是要协调电视、报刊和广播等专业媒体,对学习宣传活动进行挖掘报道,深入宣传学习先进事迹的亮点工作,积极宣传本单位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积极为生态文明和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各地各单位学习宣传活动开展情况请及时报告省局。

联系人:省林业和草原局科技信息处 张廷峰
电话(传真):0931-8314775


附件: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先进事迹






                       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
                        2020年11月12日


























抄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领导、总经济师、驻局纪检监察组。
附件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先进事迹
(共12个,个人6个、团队6个)


事迹1:
拄拐种树多磨难  敢教荒山变金山
——全国“林业英雄”孙建博国有林场改革发展事迹


事迹2:
子承父业40年坚守  誓把“黄龙”变绿洲
——甘肃郭万刚腾格里沙漠南缘生态治理事迹


事迹3:
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
——河北李保国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迹


事迹4:
一生守护生态安全的“森林医生”
——山东闫家河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治研究事迹


事迹5:
科技让油茶成为百姓的“幸福树”
——湖南陈永忠油茶科技扶贫事迹


事迹6:
用坚强担当书写新时代林草人职责使命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张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事迹


事迹7:
久久为功守初心  一棵杉木做到底
——福建洋口国有林场杉木育种科研团队事迹


事迹8:
虽为女子亦志刚  甘为木麻战飞沙
——海南陶凤交“绿色娘子军”海防林建设事迹


事迹9:
初心变恒心  大漠变绿洲
让绿色成为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辽宁彰武固沙造林科研团队事迹


事迹10:
生命  因绿而更长青
——云南“陆良八老”荒山造林绿化事迹


事迹11:
为武汉战疫贡献绿色力量
——陕西森工医院援鄂医疗队抗疫事迹


事迹12:
铁骨铮铮军营汉  扎根边疆卫家园
——内蒙古大兴安岭航空护林局特勤突击队扑灭火事迹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先进事迹1


拄拐种树多磨难  敢教荒山变金山
——全国“林业英雄”孙建博国有林场改革发展事迹


山东原山国有林场1957年刚建场时,4万亩“石头山”的森林覆盖率只有2%。第一代林场人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让荒山绿了起来,森林覆盖率提高到现在的94.4%。靠着这片“绿水青山”,一个负债4000多万元的“石头山”,变成了总资产10亿元,年收入过亿元的“金山银山”。让这座“石头山”绿起来变成“金山银山”的,就是全国“林业英雄”孙建博。

上世纪80年代,原山林场被确定为“事改企”首批试点单位,只会种树看树的原山人不得不走出林场,走向市场“找饭吃”,但是因为经营不善,林场举步维艰。原山林场职工牛延平这样打趣道:“那个时候我们原山林场的职工,远看像要饭的,近看是拾破烂的,仔细一看才是原山林场的。”

与之相反的是,林场下属的外包陶瓷公司,生意却做得有声有色,职工收入也非常可观,而承包经营这家公司的,是一位一级肢体残疾人,他的名字叫孙建博。当时陶瓷做到什么程度,孙建博介绍说,买全国卖全国,1995年就能卖到3000多万元。1996年,有头脑、懂经营的孙建博被组织调派担任原山林场场长,临危受命接过了这个“烫手山芋”。

孙建博深知,“以林养林”是林场发展之本。他提出实行“三天办公、三天造林、一天休息”的“三三一”工作制。可是受限于地理环境、造林机制等因素,新种林木成活率始终不到30%。孙建博就带头,分片到人,把工资拿出30%来作为激励,确保成活率达到90%。

扛起铁锹,在陡峭的山里种树,孙建博比普通人更加吃力。他3岁时因病致残,先后做过20多次手术,仅右腿就有500多个术后缝合的针角。即便这样,他仍然拄着拐杖走遍了原山大大小小的每一座山头。

“怎么把这片生态林这片资源变成资产,就得发展林业产业,发展生态旅游。”守着绿水青山,孙建博带领林场人制定了新的发展蓝图。此后,全省第一家森林乐园、第一家鸟语林、第一家民俗风情园、第一家大型山体滑草场相继在这里建成,生态旅游全面起势,“原山旅游”的品牌迅速打响。

如今的原山林场,在全国4855家国有林场中率先实现了山绿、场活、业兴、人富的目标,成为全国国有林场守护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的一个缩影。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先进事迹2


子承父业40年坚守  誓把“黄龙”变绿洲
——甘肃郭万刚腾格里沙漠南缘生态治理事迹


从上世纪初开始,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的沙丘每年以7.5米的速度向南移动,总面积达4万多亩。要么,眼睁睁看着沙漠吞家园、食农田;要么,植树治沙,迎着暴躁的黄沙闯出一条生路来!怎么办?在土门公社漪泉大队当主任的石满第一个站出来,和郭朝明、贺发林、罗元奎、程海、张润元5位年过半百的“六老汉”卷上铺盖、带着干粮,走向了“一棵树一把草,压住黄沙防风掏”的治沙之路。

不到30岁的郭万刚,那时已经在土门镇供销社上班,也被父亲郭朝明拽进了沙窝窝里。郭万刚回忆道,“那个时候,真是苦啊!”在沙地上挖个坑,上面用木棍支起来,盖点茅草,就成了“地窝铺”,有时半夜突刮大风,茅草被卷得七零八落,大家只好头顶被子,在冰冷的沙坑里挨到天亮。“起初,我很不理解。”有一年古浪发生特大沙尘暴,夺去了20人的生命,看着乡亲们悲痛的神情,郭万刚突然意识到,“爹是对的。只有把沙治住,才能把家守住!”

2000年,郭万刚正式接过场长的担子。作为八步沙林场第二代治沙带头人,郭万刚子承父志,一步一棵苗、一步一碗水,守得沙漠变绿洲。经过近20年的艰苦努力,他带领林场完成治沙造林6.4万亩,封沙育林11.4万亩,植树1000多万株,近10万亩农田得到保护。“沙漠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一干又是3年,完成了对八步沙林场管辖区最后2万亩沙漠的治理,荒漠终变绿洲。

如今,在沙漠干了近40年的郭万刚,不仅从父辈手中接过了沉甸甸的树苗,也接过了一副“治沙治穷”的担子。他带领一帮人探索出“治沙先治窝,再治坡,后治梁”的新方法,应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实行造林管护网格化管理,尝试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新模式、新技术,逐步走上市场化治沙之路。2010年,八步沙林场实现企业化转型,八步沙绿化公司成立,探索“以农促林、以副养林、农林并举、科学发展”的新路子。2018年,八步沙林场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在黄花滩移民区流转2500多户贫困户的1.25万亩土地发展经济林,通过特色产业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林场还成立了林下经济养殖合作社,养殖沙漠“溜达鸡”,年收入可达20万元。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死亡之海”到“经济绿洲”。近40年来,三代治沙人誓把“黄龙”变绿洲,用辛勤汗水谱写了一曲让沙漠披绿生金的时代壮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了“时代楷模”的实践力量。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先进事迹3


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
——河北李保国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迹


李保国,生前任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是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2016年4月10日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58岁。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李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事迹感人至深。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2016年5月,中央组织部追授李保国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李保国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李保国“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2019年9月25日,中央宣传部等9部委授予李保国“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1981年,大学毕业后的李保国留校任教。35年如一日,他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带领乡亲们找寻生态脱贫致富的新路子。35年,他先后取得研究成果28项;推广林业技术36项,技术推广面积1826万亩;培育了16个山区开发治理先进典型;打造了系列全国知名品牌;带动10万山区农民增收58.5亿元。

他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始终奋战在科技兴农、扶贫攻坚和教书育人第一线。在邢台前南峪,为了解决太行山低山区土壤瘠薄、干旱缺水、造林成活率低、年年造林不见林的重大难题,1981年至1996年,李保国与课题组的同事们一待就是15年。他们用理论和技术,在干旱山地种上苹果、板栗、核桃等高效经济林木,使穷山村成为太行山区最绿的地方。在内丘县岗底村1996年特大洪灾过后,李保国把家搬来了,常年吃住在村里,白天钻果园查看情况,晚上上山用黑光灯测报虫情,夜间分析研究解决方案,开发了苹果生产的128道工序,实现了优质无公害苹果生产的标准化,此项技术带动周边10个贫困村1000多户贫困户人均年增收2500元。在临城县凤凰岭,李保国创造了“一年栽树,两年结果,三年有产,五年丰产,亩产250公斤优质核桃,亩纯收益万元以上”的奇迹。在邢台县浆水,他培育出了“浆水”牌板栗和“浆水”牌苹果知名产品。在邢台南和,他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红树莓组培中心。他将所学所创所研的新知识新技术,毫不保留地无私传授给千家万户,被群众亲切的称为“农民教授”和“太行财神”。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先进事迹4


一生守护生态安全的“森林医生”
——山东闫家河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治研究事迹


闫家河自1989年在山东省商河县森林保护站参加工作,一直从事有害生物监测防治研究。31年的森防生涯里,他始终秉持严谨求实的专业精神、认真负责的奉献精神、奋发有为的创新精神,用自己的专业投入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守护了一方生态安全。

他是经验丰富的行家里手,是济南市第一个发现并报告美国白蛾虫情的技术人员,也是山东省内陆地区系统研究美国白蛾发生规律的第一人。在他带领下,商河县率先筹建济南市白蛾周氏啮小蜂天敌繁育中心,在济南地区广泛应用生物防治。他所负责的国家级中心测报点和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为各级科学防控、制定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他常年埋首森防学术研究,首次发现并发表林业昆虫1新属17新种,完成了21种新昆虫发生规律的首创性研究。

他是为民服务的践行者,曾是山东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第十届山东省政协委员,针对林业生态和民生保障提出了很多提案。他扎根基层倾心做好规范化公共服务,首创防治病虫害群发短信服务,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推广应用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将数十次培训班和技术讲座办在林间地头、贫困村贫困户的家门口。

他是爱岗敬业的劳动者,有着丰富基层实践经验和较高专业理论水平,先后荣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最美森林医生、第十届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林业科技带头人、终身“济南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济南市先进工作者、商河县“诚实守信”道德模范等荣誉。

很难想像,在商河这样一个树种并不丰富、森林覆盖率不足20%、生态环境相对简单的山东平原县,闫家河发现并发表林业昆虫1新属17新种、2中国新纪录属、5中国新纪录种、50多个山东新纪录种,同时完成了杨潜姬蜂等21种新昆虫发生规律的首创性研究和美国白蛾等10多个常见种类发生与防治的再研究。

“某种程度上我视虫情数据为生命”“凡事不做则已,做就做到最好”“以学术标准做好业务工作”“只有真正保护好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真正解决好群众关心的林木病虫害实际难题,我才能对得起‘啄木鸟’和‘森林医生’的光荣称号。”……这些是闫家河的人生信条也是工作原则。他全年很少休假,绝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工作、监测、研究中,提出的“害虫不管人们的周末和节假日,照常发育危害,不能中断监测”的观点被推广到全国森防系统。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先进事迹5


科技让油茶成为百姓的“幸福树”
——湖南陈永忠油茶科技扶贫事迹


陈永忠是党的十九大代表、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油茶首席专家,国家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1985年从中南林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从事油茶科研工作。他一心向党,始终坚定“为油茶科研事业而奋斗”的信念,把论文留在大地上,让油茶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把科技留在农民家里,成为湖南油茶科技第一人。

油茶是我国特有木本油料作物,产出的茶油色清味香,是营养丰富的优质食用油,被誉为“油中之王”。然而,上世纪老油茶林平均每亩产茶油仅3—5公斤,年产值才200—300元,林农的生产积极性很低。要培育出高产优质的油茶新品种,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陈永忠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油茶科研。他走遍山区,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与农民同吃同住,一起忍受蚊叮虫咬;没有电,只能借助烛光记录和分析数据;几分钱一个的标签舍不得买,就砍竹用竹签写字代替。他带领团队经常白天在田间地头开展试验观测,晚上继续进行样品处理、实验测试,整理材料和统计分析。经过上千种的组合,终于培育出杂交新品种“湘林系列”油茶。该良种推广种植后增产6倍以上,最高达75.5公斤/亩,产值超过5000元/亩,已推广到湖南、江西、广西等14个省(区、市)和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应用面积达500多万亩,成为享誉油茶产区的主推良种,是农民的“摇钱树”。在此基础上,他主持完成了《油茶雄性不育杂交新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和示范》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油茶领域的最高奖励。

陈永忠32年如一日,扎根油茶生产一线,为农户、企业无偿提供技术指导,既不拿工资,也不持股份,还时常自己搭路费,用科技染绿荒山,把富裕带给乡亲,创建了一套完整的油茶“良种+良法”模式,赢得南方山区人民群众的深情爱戴。2009年他主动到国家级贫困县邵阳县开展科技扶贫工作,这一干就是11年,累计推广油茶高产良种、高效施肥等技术成果10余项,指导建立油茶良种繁育基地1个,高产示范基地20多万亩,当地林农亲切地称其为“油茶博士”,“种油茶,找陈博士”已传遍油茶产区。如今,油茶产业成为邵阳县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邵阳县成为拥有8个“国字号”品牌的“中国茶油之都”。至2019年,邵阳县油茶种植面积达到了70.6万亩,年产油2.02万吨,年产值24.2亿元,累计带动全县3万名贫困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

今年55岁的陈永忠已两鬓斑白,将继续培育产量更高、品质更优、抗性更强的油茶新品种,持续研究低成本、高效的丰产栽培技术,提升油茶的附加值,努力让青山绿水间的油茶树成为老百姓的“幸福树”、“摇钱树”。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先进事迹6


用坚强担当书写新时代林草人职责使命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张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事迹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张月作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处负责人,勇于担当,把使命放在心上;履职尽责,把责任扛在肩上;冲锋在前,始终奋战在抗疫一线。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张月始终以中央国家机关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讲政治、顾大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主动作为、奋发有为、担当善为,坚决管控野生动物,全力做好抗疫各项工作。

大疫考验在前,张月深入细致研判形势,沉着冷静,既当战斗员,又当协调员,彰显了过硬的政治素养和扎实的业务能力。张月牵头起草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野生动物管控的紧急通知》《妥善处置在养野生动物技术指南》等重要文件,是国家林草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食野生动物决定和应对疫情的务实举措,是指导全国林草行业做好野生动物安全防范管控的工作指南,为各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科学稳妥推进禁食野生动物后续工作提供了政策参考,也为有效杜绝野生动物成为疫情传播链条提供了科学指导。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他对内开展调度指导,对外加强协调联络,发挥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疫情在武汉华南海鲜批发市场暴发后,张月第一时间调查核实各省(区、市)野生动物养殖的基本底数以及急需解决的问题,形成了翔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并迅速上报,为各项决策提供了基础素材。在对重大事项的部门间协调处理中,他出谋划策、主动沟通,推动了暂停野生动物市场交易、开展打击非法交易专项行动、发布《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科学划分蛙类管理权限、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等重要工作,保障了禁食决定配套政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疫情期间,张月起草了向全国人大、中办、国办、中央改革办报送的各类材料,办理各类文件材料超过150件,累计超过30万字,为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张月以办公室为家,平均每日工作时间超过15小时,他夙夜为公、毫无怨言,勤恳耐劳、无私奉献,赢得了领导的信任、同事的称赞。张月舍小家、为大家,无暇顾及80多岁父亲长年瘫痪在床和刚上初一的儿子,身体力行诠释林草工作者的初心使命,用坚强担当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野生动物管护作出了积极贡献。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先进事迹7


久久为功守初心  一棵杉木做到底
——福建洋口国有林场杉木育种科研团队事迹


杉木是我国南方特有的用材树种,杉木之于林业的重要性,相当于水稻之于农业一样。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自上世纪50年代末,与南京林业大学、福建省林科院等单位合作组成杉木育种科研团队,60年来持续开展杉木育种科研与推广应用,取得了丰硕成果,被誉为“中国杉木育种的摇篮”,并在实践中自发形成了“坚守初心、赤诚奉献、久久为功、科研报国”的“洋林精神”。洋口林场先后被确定为“国家杉木种质资源库”、“首批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国家林业长期科研基地”,为全国杉木扩量提质作出重要贡献。

1956年7月,“福建省洋口综合林场”在顺昌县成立,从此,洋口林场踏上了绿色征程。建场初期,全场上下抱着“一颗红心一双手,自力更生样样有”的信念,遵循“艰苦奋斗、勤俭办场、因陋就简、先生产后建设”的宗旨,立下“大干三年、绿化全场”的决心,向荒山野岭宣战。短短3年时间,建设了8个工区和1个采伐分场,绿化了4.1万亩的宜林荒山。1957年,洋口林场开展杉木良种选育,开创了我国杉木良种选育的先河。1959年组建了洋口林场杉木育种科研团队,在全国率先开展杉木第一代品种改良攻关。1964年建成我国第一个杉木优树收集区,1966年建成我国第一个杉木无性系嫁接种子园,1973年建成我国第一个杉木种子园子代测定林,1975年建成当时我国最大规模的杉木第一代生产性种子园1000亩,1983年被列为杉木改良国家攻关课题主要研究基地,2016年建成了全国第一个杉木第4种质资源库。目前已在全国率先建立杉木无性系组培快繁和扦插育苗技术体系,“洋林”杉木良种商标于2014年被确认为“福建省著名商标”,杉木优良无性系“洋020”“洋061”于2019年被认定为“国家级林木良种”。

杉木育种是一项漫长而艰辛的工程,与优异基因相遇的背后,是洋口林场科研团队秉持科技创新、科技兴林、科技兴场的理念,日积月累的辛勤付出。大山深处写人生,无怨无悔作奉献。陈岳武老师穿蓑衣、戴斗笠,爬树、授粉,常被误认为当地农民,为了杉木育种事业,他放弃了三次出国进修的机会。施季森教授曾连续11个月泡在林场,回到南京家中时年幼的孩子直喊“叔叔”,还曾因山洪暴发,被困山中30多天。洋口林场也涌现出像陈世彬、阮益初、李寿茂、刘大林、翁玉榛、余荣卓、陈孝丑等一批默默奉献的杉木育种专家,像郭厥广、郭阿纸、李长春、吴昌强等一大批扎根林场、无私奉献的老职工……他们只要有任务,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他们的精神薪火相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林业科技工作者奋力前行,负重拼博。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先进事迹8


虽为女子亦志刚  甘为木麻战飞沙
——海南陶凤交“绿色娘子军”海防林建设事迹


20世纪90年代,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棋子湾沿海岸线一带沙尘滚滚,入眼皆白,流动沙丘地貌曾被中外专家判断为“无法治理”。最开始种一批死一批,承包海防林造林任务的老板无奈放弃。而为了维持生计才接下7块钱一天种树“苦活”的陶凤交,却和几个姐妹一起,向昌江县林业局领下栽种任务。“这里是我们的家乡,离棋子湾那么近,大家心里其实都想看见这片荒漠化的海岸,能有被绿林覆盖的那一天。”陶凤交说,即使不是她,也会有其他人站出来担下这份重任,索性她就先领了这份活。

接了任务的陶凤交不信邪,在她眼里,一定要成功,一定会成功!没有技术支持,也没有资金来源,陶凤交和姐妹们用的是土办法。“爬到树上摘木麻黄树籽,再回来自己育苗,大家都不会,那就慢慢摸索。”与陶凤交一起种树的文敬春还记得,当年不管是年轻的陶姐,还是已经50岁的文英娥,3层楼高的木麻黄树,爬起来比男人还利索。这群“绿色娘子军”在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的循环中坚持了下来。从育苗、移苗再到种植,陶凤交和姐妹们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挺住一次次挫折,经过反复的思考和试验,“娘子军”们摸索出先种野菠萝固定流沙再种木麻黄的办法,让原本极低的成活率一下子提高许多。陶凤交还把育苗的营养袋进行多次改良,通过浸泡幼苗、增加挖坑深度、使用保水剂等办法,原本白茫茫的沙地上,开始有了点点翠绿。

汗流浃背,脚底长茧、起泡,对于陶凤交与她的“绿色娘子军”来说,这些已是植树中的“家常便饭”。然而,真正让她们犯难的,是因长时间在沙丘上行走,导致沙粒、汗水和内裤混杂在一起,大腿内侧就会摩擦、破皮,奇痒无比,甚至引起红肿、发炎。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疼痛与折磨,陶凤交与她的“绿色娘子军”还要背负来自外界的各种刁难与质疑。有一回,因被误解占了别人的土地种树,一位村民竟直接将臭粪泼在陶凤交身上。那一夜,陶凤交号啕大哭…… 

而今,距棋子湾海岸线不过百米的区域,一大片木麻黄郁郁葱葱、绵延数十里,成为缀在海南西海岸上的一个绿色奇迹。28年坚持,换来的是占昌江整个海防林面积36%的“绿色长城”;338万株木麻黄,是一笔难以估价的生态财富。曾经的泪水,是幼苗最好的养分,逝去的芳华,凝固了流动的沙丘,虽为女子亦志刚,甘为木麻战飞沙。陶凤交也先后荣获“中国生态文明先进个人”、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全国三八绿色奖章、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等荣誉称号。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先进事迹9


初心变恒心  大漠变绿洲
让绿色成为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辽宁彰武固沙造林科研团队事迹


1952年4月,原辽西省人民政府在沙荒集中的彰武县章古台成立了辽西省林业试验站,开展固沙造林试验研究。这是我国最早的防沙治沙科研机构。1978年10月更名为现在的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

以刘斌为代表的老一辈固沙人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支迎战风沙的科研团队。创业阶段的工作条件尤如流沙表面,一穷二白。最早的研究工作是在一无前人先例,二无资料借鉴的条件下展开的。白天,他们头顶烈日,脚踏摄氏六、七十度滚烫的沙面,探索流沙移动规律,积累科研数据。渴了,喝口白开水。饿了,吃口窝头咸菜。晚上,他们在农舍的煤油灯下,查阅国内外资料,分析试验数据,撰写科研论文。韩树棠、王泽冒着酷暑,顶着烈日从章古台步行至通辽,寻找固沙植物。王永魁克服酷暑严寒,昼夜观察流沙移动规律。

经老一辈人不懈努力,试验站相继开展了灌木固沙、樟子松沙荒造林、农田防护林、牧场防护林、混交林、沙地果园营建技术、林木育种、森林保护等研究工作。总结出了“以灌木固沙为主,人工沙障为辅,顺风推进,前挡后拉,分批治理”的一整套综合治沙方法,被誉为中国三大治沙方法之一,填补了我国灌木治沙史的空白。

科研团队还进行了沙地樟子松引种育苗试验研究,于1955年成功营造起中国第一片樟子松引种固沙林,开创了我国樟子松治沙造林的先河。日前,章古台地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樟子松种苗集散地,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初期的6%提高到40%以上,固沙林使大面积农田和果园得到了保护,遏制了风沙危害,粮食总产比治理前增加了10倍。

科研团队于1990年首次发现并选育出的抗旱、抗病、生长快的优良针叶杂交树种——彰武松,其综合生长指标比樟子松快20%以上,是三北地区有重大发展前景的造林和绿化树种。2007年通过省级林木新品种审定的樟子松优系GS1,生长速度比普通樟子松快1倍以上,发展前景更为广阔。2014年通过省级良种审定的沙地赤松,以及成功引进的抗旱、抗寒、丰产的沙地平欧杂种榛,探索出了生态修复与沙区百姓当期致富同步发展的新路。

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几代固沙所人用心血、汗水和生命凝结成“艰苦奋斗、刻苦钻研、不掘不挠、无私奉献”的精神,已深深植根于彰武北部500万亩的土地。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先进事迹10


生命  因绿而更长青
——云南“陆良八老”荒山造林绿化事迹


1980年至2010年,云南省陆良县龙海乡树搭棚村8位普普通通的村民用31年时间,在海拔2300米高的荒山野岭花木山,累计承包工程造林13.6万亩建起公益性生态林场。他们就是被当地人亲切称为“陆良八老”的王小苗、王家寿、王长取、王家德、王开和、王云方、王德映、王家云。如今,最大的83岁,最小的72岁。

花木山属高海拔、高寒山区,不仅是“光头山”,而且是“赖石头山”。在山上栽树,不光要克服恶劣气候带来的困难,还要经受地质复杂带来的艰辛。一锄头挖下去只见到火星四溅,震得手臂发麻,半天挖不出一个塘,有时一把锄头挖三天就报废了,但这一切都没有动摇八位老人坚定的信心。他们率领造林队白天挖塘,晚上就睡在自己搭建的简易工棚里互相取暖。历经无数日日夜夜的苦战,硬是在乱石遍布的花木山见缝插针栽下了一棵棵树苗。

八位老人在实践中,还总结出了“育苗移栽”的成功经验。他们买来树种,专门在一个地方育苗,八个人轮流精心看护,种子发芽长出树苗后再进行移栽,摸索出了“树苗50天移栽,成活率达到95%;80天移栽,成活率只有60%;100天后移栽,成活率不到10%”的经验。按照这一方法,当年移栽的470亩华山松,成活率达90%以上。多年来,不知挖断了多少把锄头、不知穿烂了多少双鞋子、不知磨破了多少老茧,也不知风餐露宿多少条山沟,八位老人率领造林队终于完成了花木山的植树造林任务。看着昔日“光头山”渐渐披上了绿装,老人们忘记了艰辛和疲惫,决定给这座山取名“花木山”。

植树造林几十年,虽然辛苦,但老人们十分乐观,还自创了小曲:“青青高山陡石岩,我身背背篓造林来,不怕太阳晒,不怕风雨打,一颗红心为人民,党的教导我记心怀”。

植树造林的任务基本完成后,八位老人以护林守林为主。不论白天还是黑夜,不管刮风还是下雨,都轮流到山林里巡逻。每年春节,山下张灯结彩,鞭炮阵阵,合家团圆,老人们却更加忙碌了,这正是风干物燥易起火的时候,一点都不敢马虎,稍不小心一个鞭炮就会引发森林火灾。在八位老人的精心管护下,30年来,花木山林场没有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也没有发生过一起乱砍滥伐的案件。八位老人犹如守护神一样,呵护着花木山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使花木山青山不改,四季常绿。生命,因绿而更长青。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先进事迹11


为武汉战疫贡献绿色力量
——陕西森工医院援鄂医疗队抗疫事迹


陕西省森工医院始建于1976年6月,是一所服务林业职工、面向社会、技术领先、设施齐备、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医院。在过去的44年里,森工医院为救治林业职工、保障林区生产生活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战斗中,森工医院再次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以“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精神气概投身到疫情防控的最前沿。

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森工医院坚持党建引领抗疫,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院党员干部踊跃报名赴湖北一线及发热门诊参加抗疫工作,共抽调237名医护人员在发热门诊、预检分诊、隔离观察病区、隔离观察酒店、120应急转运、包抓社区学校、高速检查点实行专班24小时值守,165名护士、65名医生积极报名援鄂。森工医院将党组织建设深入到疫情防控一线,在隔离酒店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在3个包抓小区设立“党员先锋岗”,让党旗在战疫一线高高飘扬。8名抗疫人员被上级党组织火线批准为预备党员。

森工医院主动请战援助疫区救治,派出两批11人赴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及武汉光谷方舱医院开展救治工作。全体医疗队员牢记使命,服从指挥,以大无畏的担当精神奋战在抗疫一线,实现了病区患者清零、医务人员零感染的双“零”目标。医疗队员推迟了婚期、安抚好休产假的家人,将孩子托付给家人照顾,放弃了和病逝的父亲见最后一面的机会,用奉献和坚守为武汉战疫贡献了绿色力量。

森工医院坚持“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严防院感”,把疫情防控作为医院最大的任务最重要的工作。疫情防控期间,共转运新冠疑似人员6人次,留观103人次,未发现确诊及疑似病例,无院内感染发生。有11名队员被陕西省林业局记功奖励,6名医护人员被陕西省林业局嘉奖表彰。3名护士被武汉市授予“白衣卫士”称号,2名医护人员分别被方舱医院授予“医师之星”、“护理之星”称号。1人被授予陕西省优质护理先进个人,2人被授予西安市优质护理先进个人,呼吸内科被授予西安市优质护理先进集体。医院援鄂医疗队分别被授予“西安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及“鄠邑区抗疫青年突击队”称号。及时总结和宣传一线医护人员个人先进事迹和展现出的良好精神风貌,在林区、场站、学校、机关单位开展抗疫事迹宣讲30余场次。

森工医院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全院医护人员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更高政治站位、强有力执行措施圆满完成了疫情防控任务,为林区及区域疫情防控作出了应有贡献。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先进事迹12


铁骨铮铮军营汉  扎根边疆卫家园
——内蒙古大兴安岭航空护林局特勤突击队扑灭火事迹


2017年4月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成立了国内首支直接隶属于航空护林局的特勤突击队,填补了航空护林“空地一体化”作战的空白。

航空特勤突击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快速、机动、精干、多能,作为攻坚力量,到达关键位置,处置关键难题是基本要求。每年4至11月份,军事化管理、24小时战备,采取携带装备乘机巡护;发现小火时就近机降或索滑降,直接实施扑救;火势较大时,扑打火头火线在火场附近滑降开设直升机机降点,为后续实施机降灭火做好准备和保障。航空特勤突击队的特殊性,对队员的身体素质、心理品质、业务素质等都有很高的要求。队员除了会常用灭火机具使用、维修等基础技能外,还须掌握索滑降、开辟机降场地、机降灭火、吊桶吊囊灭火、飞行安全和气象、话务通讯等方面的技能。队员们经常利用休息时间自发研究装备,确保对装备熟练使用、熟知性能、应急维修。过了装备关过飞行关,过了飞行关过滑降关,从地面到滑降塔到直升机实战演练再到密林腹地,从轻装到全副武装……就这样过关斩将形成战斗力。

2018年端午节下午,汗马自然保护区内发生雷击火,地面队员无法及时赶到,要求航空特勤突击队紧急乘机前往扑救。12名队员赶到火场后,用时1小时45分,实现火场全面控制,又连夜深度清理火灾,避免了重大森林火灾的发生。2019年7月11至13日,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林区接连3天发生6起雷电森林火,14名队员奋战一夜将初发火扑灭。7月12日又前往另外一处火场奋战一夜扑灭火情。同样的情形7月13日再次上演。几年来,累计参与扑救森林火灾40余起,其中单独处置火灾8起,从“拓荒者”淬炼成“杀手锏”,他们以实际行动保卫着祖国北疆的绿色生态屏障。

铁汉也有柔情的一面,听他们回忆起扑火灭火背后的故事。“那场火正赶上我订婚,订婚宴准新郎不在场”“那场火正赶上我姑娘出生”“那场火我差点挂树上,林子太密啦,裤子刮开了好几道口子”“那场火我们连续干了20多个小时,打完上飞机就睡着啦,媒体还发了我们横七竖八睡觉的照片,还赚了不少人的泪水”。23岁的叶田丰是队员当中年龄最小的,退伍前在辽宁抚顺雷锋连雷锋班,从小总看到父亲上山扑救林火,现在他也参加扑火战斗,感觉很有意义。

航空特勤突击队队员们的生活与事业就这样与内蒙古大兴安岭这片林海紧紧系在一起,他们以开拓进取、争先创优的锐气,攻坚克难、奋勇争先的豪气,蓬勃向上、奋发有为的朝气,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士气,守护着祖国的绿水青山。